不要以为,凡是现在的,就都是好的、正确的。
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贵与贱、大与小的区别,不可以贱伤贵,以小害大。根据孟子的其他有关论述,他认为,环境对人是有很大作用的。
这种形式也不是毫无意义,其意义就在于它可以满足人的某种情感需要。[27] 这说明,康德也区分了自然目的与因果作用的不同层面,即生命世界与物理世界的不同层面。其中又有自为与他为之分,他为是受自身之外的某种目的支配,自为是由自己支配。那么,就只有人才是真正的价值主体,所谓天的价值意义就只能靠人来赋予。这样看来,孟子既承认有义命合一之命,又承认有义命分立之命,这是不同层面的两种命。
这也是西方主流哲学的基本观点。前面说过,孟子有大体、小体之说,心作为大体,既然是对小体而言的,那么,对于人的生命而言,它就是最重要的。而这一点正是康德和西方哲学家不愿也不敢承认的。
[13]《孟子·离娄上》七章。保持上帝的名字,虽然有某种作用,但不能说明实质问题。但孟子是人与自然互为主体论者。这个不同,恰恰说明了中西哲学之不同,而不是谁高谁低。
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因为命完全内在化了,变成人的主体意识了。
这种形式也不是毫无意义,其意义就在于它可以满足人的某种情感需要。从人的方面谈天人关系,是存在论和境界论的方法,亦即逆推的方法,由人到天是一个生命提升的问题、人生修养的问题,而不是回到人类的原始状态。这个命,显然是天命之命。这就是孟子的天人合一之学,也就是立命之学。
命或天命的问题,在中国哲学与文化中,是一个至关重要而影响深远的问题,但也是争论最多的问题。但是,如果没有思的指导,不仅不能有真正的道德实践,而且随着感性欲望的膨胀,就会改变人的天性。孟子继《中庸》之后,提出诚的学说,将诚说成是天之道,而将思诚说成是人之道,由此论证天人合一何以可能的问题,就是以自然界为价值之源。只是物理层面的意义是能够看得见、感觉得到的,目的和价值层面的意义却是看不见、感觉不到的,只能在生命活动中去体验。
因此,他认为用自然目的得出道德的证明是不可能的。人的生命是一个整体,如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一样,并没有精神同肉体的二元分立,只是有层次上的不同,其价值层面高于生物(物理)层面,则是孟子的基本观点。
根据孟子的其他有关论述,他认为,环境对人是有很大作用的。而要存心,其主要方法则是养,这是指人的实践即自我修养。
这完全是一个人生态度的问题,不是能不能改变命运的问题。但是,这些意义并不是互不相干的,而是同一个天的不同层面的意义。如果说孟子有敬畏之心,那么,他所敬畏的就只能是自然界。不能一提到物理或物理学的意义,就认为是科学问题。这当然不等于孟子的形而上学,但是,却又是孟子天人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能说是孟子的物理学。但这所谓主体,决不是与自然界完全二分的对立主体,而是作为自然界的价值的实现者而存在的统一主体,二者是互相转化的。
而命的不同层面的意义,对于解释人的生命意义及现实处境是有作用的。[30] 康德完全是用西方天人相分的思维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问题的,换句话说,是在人与自然决然不同的二元对立的思维中思考问题的。
[21]《孟子·尽心上》二章。[3]《孟子·公孙丑下》一章。
关于命的问题,以后还要讨论。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就天而言,所谓莫之为而为,是说没有一个什么目的支配它,也没有什么力量推动它,它自己就是这样为了。[12] 丰年多懒惰之人,荒年多强暴之人,这不是由于天生的资质有不同,而是由于环境使这些人变坏了。因此,这不是小小的补益,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最高成就。这就再一次说明,孟子不是神形二元论者,也不是价值与存在的二元论者。
但是,孟子并不是提倡消极的听天由命。别人给你的尊贵,是外在的,可以给你,也可以拿走,唯有自己所具有的良贵,那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这就是,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说,天都不是作为纯粹的客观对象而存在的,天是与生命有关的、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与人的存在及其意义和价值有关的,一句话,天的意义是在天人关系中被揭示出来的,不是作为客观对象被认识到的。[33]《孟子·尽心上》十三章。
思作为理性形式,是以性为内容的,性就是天所与人的道德价值,它不是形式理念,而是道德情感的扩充,因此说,尽心便能知性,知性便能知天。其最后目的或终极目的既不是超自然的创世主,也不是人的理性的需要和假设,而只能是自然界本身。
这说明,孟子并不反对认识自然,其关键在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按照人的主观愿望和意志改变自然、征服自然。[2]《孟子·梁惠王上》六章。那么,天究竟是什么?它只能是自然界。但这决不是否定人的创造性。
在这个问题上孟子的说法有些勉强,但他的用意是强调自然界的客观力量和作用,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至于仁、义、礼、知、天道,则是人所特有的,是由目的、价值意义上的自然界赋予的,因此,它既是性,也是命。
孟子说: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治水如此,其他也是一样。
这里所说的上帝,毫无疑问是接受祭祀的天神。尽心和存心二者是不能分开的,虽然都是讲心,却是尽其心之所在,存其心之所存,不只是讲心之官能。
本文由大事化小网发布,不代表大事化小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p6i8l.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23533/5476.html